雷军很闹心:汽车业务还没起色,手机基本盘却面临危机
2023-06-09 18:59:11
  • 0
  • 1
  • 0

5月24日,小米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告。报告期内,小米总营收为人民币594.8亿元,同比下降18.9%。经调整净利润为32.3亿元,同比增长13.1%,环比增长121.3%。集团整体毛利率提升至19.5%,创历史新高。整体业绩表现超市场预期。

现阶段,从各大厂披露的财报来看,其展现的营收增长,大部分是因坐上了经济复苏的电梯。虽然小米进一步释放了盈利能力,但是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小米又能否实现提高营业收入、保持住其净利润增速的目标还有待观察。我们接下来从小米的财报来深入分析,小米在这场战争中的优劣势。

发展策略更换,规模与利润并重

结合小米近五年一季度财报来看,小米的营业收入呈现增长趋势,在2022年开始有所下降,2023年营收增速相较于2022年下降至18.92%。2023年Q1小米的净利润表现良好,相较于2022年的-5.88亿元,2023年Q1小米净利润增长至42.04亿元。一方面是因为营业收入增长迅速,另一方面或是因为其成本有所下降所致。

来源:雪球、小米财报

小米的净利润增速与净利率近五年有较大的起伏波动。

来源:小米财报 数据猿整理

结合小米近五年的财报来看,小米2023年一季度毛利率达到历史新高。主要是因为其成本下降幅度大于收入下降幅度,造成毛利率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17.3%升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19.5%。

来源:同花顺

整体来看,在大环境影响下,小米坐上了经济复苏的电梯,一季度整体营收情况较好,净利润高速增长,毛利率达到历史新高,在提出“规模与利润并重”新经营策略的首个季度,这份财报是小米交上的一份“满分答卷”。

都知道小米做手机起家,但是其具体业务都有什么?接下来,我们从其财报分析小米的具体业务状况。

营收下滑,高端路线走不走得通?

小米的主要业务有三个,分别是: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在2023年一季度,虽然小米的盈利水平在提高,但是其业务营收仍处于下滑态势。与2022年Q1季度相比,小米的三大主营业务营业收入都有所减少。

来源:同花顺

财报披露,智能手机分部收入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458亿元减少23.6%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350亿元。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及ASP(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下降所致。

智能手机出货量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3850万部减少21.1%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3040万部,也是自2014年以来最低的第一季度出货量。其ASP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每部人民币1,188.5元减少3.1%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每部人民币1,151.6元,主要是由于境外市场增强了清理存货的力度所致。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由2022 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195亿元减少13.6%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168亿元。由于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及境外市场若干生活消费产品的销售额减少,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的收入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62亿元减少24.2%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47亿元。

互联网服务分部收入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71亿元减少1.2%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70亿元,主要原因是小米的金融科技业务及广告业务收入有所减少导致。

来源:小米财报 数据猿整理

从毛利率上来看,相较于2022年一季度,2023年Q1小米三大主营业务毛利率都有所上涨。

智能手机分部毛利率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9.9%升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11.2% ,主要是由于核心零部件(如存储器及显示面板)价格下降以及产品组合改善所致。

一季度l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毛利率为15.7%,与2022年同期基本持平。互联网业务毛利率为72.3%,比2022年同期小幅上涨,主要是由于广告业务及游戏业务毛利率提高所致。

来源:小米财报 数据猿整理

一季度小米手机业务的毛利率达到11.2%,比2022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比上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这个增幅,达到小米手机业务毛利率近6个季度以来的最高。

毛利率的提高首要条件是其成本降低。成本下降幅度大于收入下降幅度,2023年一季度小米三大主营业务成本均有所下降。

来源:小米财报 数据猿整理

与营业收入对比来看,小米的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销售成本并未下降很多,互联网服务成本降低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小米的广告业务成本有所降低导致其互联网服务成本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小米2023年Q1季度毛利率达到新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互联网服务成本的减少。

来源:小米财报 数据源整理

智能手机分部销售成本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412亿元減少24.7%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311亿元,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销售额减少以及其核心零部件(例如:存储器等)几个下降所致。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销售成本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164亿元減少13.7%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142亿元,主要是由于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销售额减少及核心零部件(例如:显示面板)价格下降所致。互联网服务分部销售成本由2022年第一季度的21亿元減少6.3%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19亿元。

在小米三大主营业务中,智能手机业务销售成本较2022年一季度大幅度降低。作为做手机起家的企业来说,手机,应该是小米最为核心的业务,并且手机是不可替代的流量端口。

长期以来,小米走的一直都是“性价比路线”。为了吸纳更低端的消费市场,小米还率先推出 " 红米 " 这种主打低端产品线的品牌。这也导致小米 " 中低端 " 的品牌印象,被彻底固化,小米若想提升品牌档次,就必须打破这种固有印象。增长开始饱和,冲高端不容易,小米还需寻找其他破局之道。

然而如今大火的概念必不可少的有两个,大模型和智能汽车。

造车问题显现,小米何去何从?

自从2021年3月30日宣布造车以来,小米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雷军曾经表示,小米汽车研发团队已超过2300人。但是两年过去,小米造车还未有结果。但是在这竞争愈发激烈的赛道里面,小米需要注意的问题实在是有些多。

1、研发投入比不上同行

财报披露,小米一季度研发总投入为41亿元,包括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在内的创新业务研发费用为11亿元,横向对比国内同行并不算高。盈利状况最好的理想,一季度研发投入18.5亿元,同比增长34.8%;仍在亏损的小鹏烧钱也毫不手软,一季度研发支出13亿元。

入局晚,研发投入力度也比不过对手,这让小米显得无比被动。

2、赛道拥挤

手机厂商跨界造车,小米不是第一个,之前的华为也是跨界造车,但销量始终不如预期。各大车企的焦虑也是直线上升。

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在一定时期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已经达到36.3%,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56.5%,已经超过了燃油车的销量。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中场,新玩家显然已经没有太多机会。在此情况之下,小米当然会感到焦急。

贾跃亭的闯关成功,法拉第未来宣布开启第一阶段交付;特斯拉发起的价格之战;车企交付量的内卷;极氪、小鹏、蔚小理等车企的紧追。此番种种竞争压力下,在趋于白热化的新能源车战场中,雷军能否摘到胜利的果实,还有待商榷。

3、智能手机业务或难支撑造车研发

根据Canalys数据,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13.3%,为2014年以来最低的第一季度出货量。一方面是市场增量见顶,开始进入贴身搏杀的阶段,另一方面是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技术创新的一个瓶颈期。如果没有颠覆式创新,手机行业在短期内,很难有高增长,出货量也就不大可能出现突破。

小米能造车,主要依靠手机带来的稳定收入,但在手机市场不断萎缩,主营手机业务疲软,营收不断下降,新能源汽车大战愈发惨烈的当下,小米能支撑起造车业务,持续输血造车吗?

当然,除了手机和造车,小米还在其他方面寻找更多出路,比如AI。

如今AI正是“当红”,国内外很多厂商也是纷纷入局,开始自研通用大模型。小米在AI上也有布局。在今年4月,小米正式组建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AI领域相关研发人员已超过1200人。

但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不会研究通用大语言模型。小米可能通过投资外部项目,布局大模型赛道,或者引进第三方大模型产品,融入小米产品体系。也就是说小米不会开发大模型,甚至可能会放弃自研AI。

小米把所有自研精力以及资金全部放在造车上面。资源倾斜到造车,小米显然已经没有余力研发AI了。

现在的小米,手机业务疲软,造车未来不明,AI浅尝即止。小米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稳住,保持其营收净利增长态势。当年的小米能在激烈厮杀中活下来,以后的小米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