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赵伟国被立案调查,紫光会受多大影响?
2023-03-20 22:05:28
  • 0
  • 0
  • 0

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因涉嫌职务犯罪被移送检察机关一事刷遍全网。这可谓是在半导体圈子里丢了一颗雷。平地炸响的惊雷震惊了整个芯片圈。

日前,国家监委对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赵伟国涉嫌职务犯罪问题进行了立案调查。经查,赵伟国身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将所管理的国有企业视为私人领地,处心积虑巧取豪夺国有资产,违规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亲友进行经营,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指使上市公司董事实施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赵伟国涉嫌贪污、为亲友非法牟利、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犯罪,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应予严肃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有关规定,国家监委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赵伟国与紫光集团上演的“狗血剧”称得上是精彩纷呈。

2009年,经营困顿的紫光集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造,清华大学毕业的赵伟国被委任紫光集团CEO,到2013年,赵伟国实际控制的健坤集团持有紫光集团49%股权,并被委任为紫光集团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全权掌控运营。自此开启了其长达12年的紫光执掌生涯。在其任职期间,赵伟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收购与合资,拼凑出一个庞大的“芯片帝国”。“芯片狂人”的 “紫光帝国”行业传奇的序幕由此正式拉开。

在赵伟国的主导下,紫光的资产规模从2009年只有约13亿元,到2019年底资产规模达到2978亿元的峰值。旗下企业涵盖手机芯片、存储芯片、可编程芯片FPGA、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各大环节。

执掌紫光集团后,大权在握的赵伟国迅速开启了一系列震惊业界的布局。2013年,紫光集团以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后者是中国大陆最大的独立手机芯片开发商。2014年,紫光集团再接再厉,以9.07亿美元收购了展讯通信头疼的竞争对手锐迪科,最终整合为紫光展锐。2015年再度出手,以不低于23亿美元的价格从惠普手中收购了华三通信51%股权,成立了新华三集团,如今是中国最大的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2018年,紫光集团成立紫光云,形成了从芯到云的完整布局。

除科技行业外,赵伟国还广泛涉足于其他行业。2015年出资1.24亿美元,入股销售网络彩票的500彩票网,成其最大股东;2017年曾举牌联想控股和中芯国际;试图以38亿美元买下美国硬盘厂商西部数据15%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还曾扬言要入股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买下手机芯片厂商联发科。2018年因违规增持文一科技股票,赵伟国本人被安徽证监局警告,并处以3万元罚款。同时,清华大学决心推进校企改革,计划转让紫光集团的控股权。失去了清华的紫光集团由此引发了债务危机。正是因为赵伟国这一系列盲目扩张行动,为紫光集团跌入深渊,破产重组埋下祸根。

半导体行业的特点就是:周期长,投入大。而紫光集团的根本问题在于,其不断的拿银行债券等短期资本去投回报周期长的大额投资。长期投资退不出,收购企业无法上市,由此无力偿还贷款。

紫光集团从起高楼到落尘埃,赵伟国是其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概就是如此吧。随着赵伟国被调查带走,紫光集团与赵伟国的“爱恨情仇”就此落幕。

这一拳打在了紫光肋骨上

但作为“中国最大的芯片企业”,紫光集团所受到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其控股的紫光展锐,是我国少有的拥有5G手机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1月10日,紫光展锐官方发布了2022年度盘点。

根据官方介绍,在2022年,紫光展锐在5G领域成熟商用、扬帆起航,已经在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终端应用及行业布局上形成了完整的链路。据悉,紫光展锐的5G芯片已经完成了系列化。目前,紫光展锐旗下有T820、T770、T760、V516、A7870、P7885等多款5G芯片平台,其中,紫光展锐的T820 5G芯片还在不久之前获得了“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奖。

与此同时,紫光展锐表示,自己也在5G领域实现了多次创新突破,其中包括完成了全球首个5G端到端模组多切片方案现网验证、完成全球首个5G R17 IoT NTN民用卫星上星实测、完成中国移动首个5G R17 RedCap功能与性能验证、完成IMT-2020推进组5G R17 RedCap关键技术和外场性能测试等等。

其业绩表现也可圈可点。根据2月8日紫光展锐在2023投资者交流会上披露,2022年紫光展锐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逆势增长20%。前一年2021年,紫光展锐营收为117亿元,比2020年增长78%。

紫光展锐CEO任奇伟在会上表示,2022年,受国际形势、市场下行及产业周期影响,智能机芯片出货及价格承压。紫光展锐依托平台型企业的产品线宽度、客户基础和规模优势,经受住了各方面的极大挑战。2022年,展锐实现了第二代5G SoC量产出货,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均有新品量产,在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等方面均再创佳绩。

手机芯片公开市场有三大厂商,分别是高通、联发科和紫光展锐。从整体营收表现看,紫光展锐增速低于高通,但高于联发科的11.22%。紫光展锐在三家当中增速排名第二,体现出较强的成长性和发展后劲。

近年来,除to C市场以外,从消费电子起家的紫光展锐还在to B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工业电子方向快速崛起,实现了双翼布局,紫光展锐的工业电子也并不是传统的电气化工业器件,而是以万物智联为代表特征的新一代工业电子,为不同的行业应用场景提供所需的连接、计算能力,并在5G+AI的加持下,广泛连接人和物、物和物。

截至2021年4月16日,紫光展锐估值已达600亿元。并且有媒体报道,紫光展锐将于今年年中完成新一轮融资后在国内科创板上市。此时,赵伟国被查,作为其一手扶持起来的紫光展锐或许会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核。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已上市的紫光集团旗下另一大芯片公司紫光国微,今日股价也遭遇下跌,截至3月20日收盘,紫光国伟股价为100.7元/股,这与赵伟光事件以及紫光集团破产重组脱不开关系。

据了解,紫光国微已形成特种集成电路、智能安全芯片、晶振和功率器件的强大产品矩阵体系,其中特种集成电路业务增速稳健,智能安全芯片业务的产品包括智能卡安全芯片、智能终端安全芯片以及新布局的车用芯片。从全球市场看,证照的电子化仍有很大空间,智能卡安全芯片需求稳定;在汽车领域,紫光国微车规级安全芯片在数字车钥匙、车载eSIM等多种方案中实现批量应用,随着5G、车联网等场景的不断发展,车规级安全芯片将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7月9日,紫光国微母公司紫光集团的债权人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重整。2022年1月17日,北京一中院裁定批准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重整计划,紫光集团进入重整计划执行阶段。据悉,根据重整计划,智路建广联合体拟通过其搭建的战投收购平台——智广芯整体承接重整后紫光集团100%股权,2022年7月11日,紫光集团100%股权登记至智广芯名下,智广芯代替紫光集团成为紫光国微间接控股股东,由此导致紫光国微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本次变更前,紫光国微最终实际控制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变更后,紫光国微目前无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的消失,是股价骤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祸不单行,紫光国微不仅失去了教育部这个“大腿”,其他股东的持股情况也动荡不安。

另外一层原因则与其用股权质押债偿,股东变动频繁有关。据了解,在2020年底股东“紫光春华”就将其所持有的紫光国微部分股份进行了质押,质押了97,917,500股,占其所持紫光国微股份的49.81%,占紫光国微总股本的16.14%。根据北京一中院裁定的重整计划,紫光春华持有的38,775,668股紫光国微股票属于本次重整偿债资源,将根据债权人方案选择情况直接抵偿给债权人或提存至紫光集团管理人证券账户。6月29日,紫光春华股票已完成划转,其中占总股本的1.70%的股份已直接登记至相关债权人名下,还有占总股本的4.69%的股份,已提存至紫光集团管理人开立的证券账户。

并且,紫光国微另一大股东清华控股也面临着股权动荡的情况。2021年12月10日,清华大学与四川能投签署《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下文称《协议》),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所持清华控股公司100%股权划转给四川能投。2022年6月28日,清华控股100%股权划入四川省国资委,同时清华控股更名为天府清源;根据《协议》和补充条款,四川省国资委将清华控股100%股权以股权投资方式投入四川能投。2022年7月1日,天府清源股东变更为四川能投。

自此,紫光国微的股东清华控股消失,四川能投成为了紫光国微的间接控股股东。此举看似只是紫光国微的股东自身的变化,但实则削弱了紫光国微和清华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紫光展锐即使业绩实现高速增长,但其资本市场表现一直不佳。

截至2022年,紫光国微已进行了长达 20 多年的芯片开发实践,其研发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荣誉。

据紫光国微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49.36亿元,同比增长30.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41亿元,同比增长40.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9.55亿元,同比增长43.89%。基本每股收益为2.4021元。

紫光国微披露,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业务持续做强做优,营业收入、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前三季度应收账款和预付款项账面价值同比增长较大,主要系公司集成电路业务规模增长采购量增加所致。

尽管财报中的总营收、净利润等各项数据基本都呈正向增长趋势,但通过对比紫光国微近几年的营收和净利润的数据,可以看出:相比2021年的高速增长,2022年三季度紫光国微的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有所放缓。

综合来看,赵伟国事件对于紫光集团来说造成的影响已不言而喻,尤其是芯片产业,作为紫光股份的重要一环,经此一击,不知何时才能回稳。

芯片反腐风暴突起

其实,赵伟国落马并非单例。在早些时候,国内就掀起了一场“芯片反腐风暴”,其猛烈程度前所未有,整个行业就像地震一般。

1、大基金管理人“华芯投资”原副总裁高松涛被调查

2021年11月,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开发银行纪检监察组、山东省监委消息: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裁高松涛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监察调查。

高松涛出生于1970年6月,2019年11月至今任中国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此前,他曾先后担任中国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助理、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副主任、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等职位。

2、国家大基金管理公司原总裁路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2022年7月17日,据中央纪监委驻国家开发银行纪检监察组消息,国家开发银行国开发展基金管理部原副主任、国家大基金管理公司原总裁路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已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开发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吉林省监委监察调查。

路军出生于1968年,曾任国家开发银行国开发展基金管理部副主任、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自2014年华芯投资成立,路军就出任董事、经理,参与了大基金的大量投资运作。

3、国家芯片大基金旗下子基金合伙人王文忠被调查

2022年7月29日,财新报道指出,国家芯片大基金深圳子基金合伙人王文忠被查,据了解王文忠和路军是同学关系,在进入大基金深圳子基金管理人公司之前,并无大型或知名投资机构任职经历。

王文忠从北京工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获金融学硕士学位。王文忠在北京先后成立过几家公司:2007年成立北京恒融焱兴管理顾问有限公司,2009年成立北京新锐阳光会务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北京融蚨祥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履历显示其并无大型或知名投资机构任职经历。

先后被爆出3起芯片腐败事件,使芯片领域的水搅得愈发浑浊不堪。而2006年新的一起芯片造假事件更是使得中国芯停滞13年之久。

4、“汉芯一号”偷梁换柱,发明人陈进涉嫌造假

2006年,在清华BBS上有人匿名发布了一则举报信息,该匿名人士在信息中指出“汉芯一号”的发明人涉嫌造假,陈进所研发的“汉芯一号”并非原创,而是从美国直接照搬过来的冒牌货。并且还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言辞犀利,公然指责其骗取国家科研基金。起初,该消息只是在论坛上火了一阵,随后便立刻引发轩然大波。

陈进,1991年于同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第二年去往美国攻读了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和博士。2001年,陈进回到国内,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高级讲师,并且还加入了一个上海交大正在筹备的国家芯片研制的项目。陈进作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研制出了当时的“汉芯一号”,并且整个项目里面,几乎都是陈进在主要操作。无论是研发设计,还是答辩汇报,陈进都是主要负责人。上海交大还专门在上海的锦江礼堂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他们将对外正式发布“汉芯一号”,并且正式向所有媒体介绍“汉芯一号”的发明者陈进。然而,贪心不足蛇吞象。利益驱使人心变得丑陋。陈进尝到了科技发明的甜头,立马投入了“汉芯二号”“汉芯三号”“汉芯四号”以及“汉芯五号”的制作中。与此同时,陈进还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其专项研究金额高达11亿。

在陈进最风光的时候,清华BBS上却有人匿名爆料,陈进的“汉芯一号”涉嫌造假。专家组根据清华BBS上匿名发布的证据,对陈进的“汉芯一号”进行鉴定,最终坐实了陈进造假的罪名的同时,陈进也已经带着11亿项目基金逃往了国外。

由于“汉芯一号”造假的事实被揭露,中国芯片行业在国际上失去了自主研发芯片的信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芯片的使用产生了质疑。这使得中国芯片企业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且在技术上落后于其他国家的芯片企业,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汉芯一号”的滔天骗局使得中国芯片行业停滞了13年,但也对中国芯片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芯片腐败事件更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尽管造假、贪污现象层出不穷。但是反腐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并未放弃自主研发芯片的努力。中国芯片企业开始加紧自主研发芯片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例如:华为的麒麟芯片和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芯片等。中国芯片企业应该以此为教训,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品质,才可避免美国对我国实施芯片断供,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实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

文:媛媛 余小鱼 / 数据猿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