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盈利与竞争:详解小马智行的生存图景
2025-11-14 22:00:46
  • 0
  • 0
  • 0

““资本正在用真金白银,押注自动驾驶。”

下班高峰堵在路口时,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幻想:不用握方向盘,不用紧盯路况,车子自己就能稳稳送到目的地?

i人打车遇到健谈的司机,是不是更盼着有一份“静音式出行”:不用硬接没话找话的寒暄,不用勉强回应无关的打探,远离社交修罗场全程安静又自在?

这个曾经只在科幻片里出现的场景,如今正被小马智行这样的企业一步步拉进现实。

就在前不久,小马智行(02026.HK,PONY.US)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实现了中美两地同时上市。此次小马智行全球发售以每股139.00港元定价,共发行4824.9万股,募集资金达67.1亿港元(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

可以说是,这一资金量级让小马智行成为了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规模最大IPO,同时是2025年港股AI领域募资额最高的新股。

三大业务矩阵:出行+物流+技术授权

小马智行这家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是一家中国自动驾驶方案技术研发公司,在美国硅谷及在中国北京、广州都有研发中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马智行建构了三大核心业务板块: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服务(Robotruck)及技术授权与应用,全面覆盖自动驾驶核心应用场景。

1.Robotaxi:已经落地运营,量产提速中

作为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业务板块,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已实现规模化落地。

用户在小马智行(PonyPilot)app上进行预约,就可以乘坐由“虚拟司机”驱动的无人车。在社交平台中,有不少网友分享了乘坐体验反馈,“女性友好”“舒适独处的无人胶囊”“起步贼猛”“车费略贵”等等。

其Robotaxi业务采用双盈利模式::一是向车企(OEM)提供全套L4级自动驾驶工程解决方案,包括软件部署维护、车辆集成、道路测试等,帮其实现技术落地;二是直接面向公众运营Robotaxi,用户通过App呼叫乘车并支付车费(目前这部分收入占比较低)。

公司招股书介绍称,小马智行运营着720辆自有Robotaxis组成的车队,累计跑了超4860万公里,其中无人驾驶里程就超1150万公里。

它是唯一能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全无人且收费运营的企业,服务覆盖超2000平方公里,APP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0万。

2025年4月,小马智行和丰田、北汽、广汽合作,推出了三款第七代Robotaxi,硬件成本降得很明显——自动驾驶套件物料成本比上一代少70%,计算单元和激光雷达成本也分别降了80%、68%,为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这些新车已经拿到北上广深的L4级测试许可,测试里程超350万公里,现在车队总数已破680台,年底计划冲到1000台。

小马智行创始人兼CEO彭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25年将Robotaxi的量产元年,现在这些无人车已经累计运行50万小时,单车一天最多能接15单。目标年底组建超千辆规模车队,并预计在2028-2029年实现盈亏平衡。

2.Robotruck:跨省高速测试领跑,物流运输常态化

在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领域,小马智行同样成绩亮眼。公司运营着一支超过170余辆Robotrucks组成的车队,涵盖普通辅助驾驶和完全无人驾驶两种类型。车队跑遍全国主要商业区和货运干线,累计行驶了6500万公里,运货超10.7亿吨。

自动驾驶卡车业务通过与头部卡车制造企业、物流平台战略合作,已经实现初步商业化,并且逐步推进了联合开发L4级车型并构建仓到仓货运的服务。

于同行相较,小马智行在监管合规很有优势,不仅率先拿下广州路测许可、北京收费运营许可,并且成为了国内首家获批在跨省高速上做无人驾驶卡车编队测试的公司。

另外,小马智行和中国外运合作组建了自动驾驶卡车车队,由双方合资的青骓集团负责运营,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日常运输服务,实现了自动驾驶物流的常态化运营。

3.技术授权与应用:在技术基金的加持下,商业化运行体系成熟

技术授权与应用是小马智行商业化最成熟的业务板块。

依托丰富的车辆集成专业知识,公司向其他车企及其他行业参与者提供由软件许可、硬件和数据分析工具组成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已落地多项商业合同。同时,公司也收到了很多车企对数据分析工具的订单。

截至目前,车载域控制器已成功实现量产,既满足内部使用需求,也对外进行销售。

这一业务的成熟,离不开公司深厚的技术基因。创始人彭军与楼天城组成“双博士”黄金组合:

·彭军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曾获谷歌创始人奖,担任过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首席架构师;

·楼天城是清华大学博士,全球知名计算机编程大牛“ACRush”,曾任职于 Google X(Waymo)从事无人车技术开发。

两人将深厚的AI理论研究与全球顶尖自动驾驶系统开发经验相结合,打造出小马智行的核心技术——“世界模型+虚拟司机”。

财务透视:“烧钱”是必然,
资本持续真金白银支持

我们回到经营财务层面,目前小马智行仍是处于“烧钱”的状态。这也是自动驾驶行业的普遍现状——收入刚起步,研发需持续重金投入,亏损成为常态。

2024年,公司总营收0.75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了约312.6万美元,增速4.35%。相较之下,公司的经营开支总额从2023年的1.6亿美元涨到了2024年的2.97亿美元,增速85.6%。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研发砸钱太猛了。

2024年研发费用直接翻倍砸到了2.4亿美元,其中约7成是研发团队的薪酬支出,目前小马智行拥有720名工程师、研究人员及科学家,累计获得552项专利、184项中国软件著作权及1122个全球商标。

相应地,公司毛利从1688万美元压到了1140万美元,毛利率从23.5%到15.2%。2024年的净亏损扩大到了2.75亿美元,亏的比赚的多好几倍。

不过纵向来看,公司营收呈持续上升态势,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838.6万美元、7189.9万美元、7502.5万美元,尤其在2025年上半年增速尤为明显,营收为3543万美元,同比增长43.3%。

分析小马智行三大业务的财务情况发现,备受市场关注的Robotaxi业务方面,小马智行的表现比较突出,商业化进程提速明显。

2025年上半年,Robotaxi营收为325.6万美元,同比增长178.8%。乘客车费收入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实现约800%和超300%的增长。这一成绩得益于其用户覆盖范围扩大、一线城市用户需求攀升,以及运营车辆规模增长。

如此烧钱换增长,现金流还撑得住吗?

2022-2024年小马智行的净亏损额分别为1.48亿美元、1.25亿美元、2.75亿美元,单是2024年的亏损金额便超过了公司三年半的合计总营收。此外,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净亏损同比扩大87%至0.91亿美元。

东吴证券的研究报告预测,从2025年至2027年,小马智行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分别为-20076万美元、-20082万美元和-5553万美元。

但从现金储备与补给能力来看,小马智行通过资本市场布局构建了相对稳固的“造血通道”

2024年11月美股上市后,小马智行美股IPO中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时公开发行可融资2.99亿美元,再加上约1.534亿美元的普通股私募配售,合计募资约4.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75亿元)。

再加上此次港股IPO募集的67.1亿港元(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小马智行的现金储备三年增长69.5%。

彭军透露,本次港股IPO集资所得款项净额约50%,将在未来五年用于推进市场进入战略,推进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包括业务开发、生产、销售与营销、客户服务以及与行业参与者的合作,为车队扩容与规模化运营提供更坚实的资金保障。

不少投资人认为,小马智行此次回港并非只是单纯的融资扩容,而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回锚”。更具前瞻性的一面在于,香港市场作为连接内地核心资本的桥梁,有望通过“港股通”进一步打开内地增量资金的参与通道。

与此同时,各路资本也正在用真金白银,为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前景投下信任票。

自美股上市以来,小马智行已在公开市场吸引了包括柏基投资、方舟投资、威灵顿资产管理和富达投资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机构积极买入。这些以长线增长投资著称的机构的持续关注,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其基础面和应用前景的认可。

自动驾驶行业:
竞争激烈,但仍未进入盈利期

在科技巨头、传统车企、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等多方势力交织下,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既存在技术路线的路线之争,也有着生态与商业化层面的激烈角逐,全方位凸显赛道的拥挤与博弈。

小马智行的港股上市前夕便与友商文远知行爆发了一场隔空交锋。

文远知行CFO李璇在分析师社群发文,直指小马智行香港路演材料存在四方面不实数据指控,包括运营区域造假、运营数据造假、技术实力存疑及无视全球布局。这场争议从侧面印证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从全球Robotaxi竞争格局来看:谷歌Waymo、百度萝卜快跑、特斯拉处于第一梯队,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位列第二梯队。

从核心运营数据来看,第一梯队的Waymo与萝卜快跑已实现超亿公里安全行驶里程。而文远知行累计约5500万公里,小马智行约4800万公里;并且两家公司在美股港股资本运作时间线高度重合,难免陷入竞争摩擦。

赛道竞争的激烈,也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表现上。港股Robotaxi玩家扎堆上市,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不仅港股上市首日双双破发,上市前夕其美股股价也应声下跌。不过,资本市场的短期冷淡并未掩盖行业的长期潜力。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更多玩家加速入局。

此前,不少大投行和券商机构均对Robotaxi前景给予充分肯定。

高盛预测,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20亿美元,2035年达47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约870倍。

弗若斯特沙利文则指出,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总规模将达8349亿元人民币,中国有望成为最大市场,占全球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市场的58.5%左右。

据《每日经济新闻》不完全统计,2025年9月-11月期间,自动驾驶行业已密集发生11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10月20日,该行业今年以来融资事件总数已达24起,融资总额突破350亿元人民币,呈现出显著的火热势头。

多家企业也在密集推进Robotaxi布局:

9月,千里科技制定目标,计划18个月内完成Robotaxi全链路产业布局;

同月,哈啰宣布进军Robotaxi领域并完成超30亿元融资,并与地平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相关业务落地;

10月,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完成了D轮融资,总金额达2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入包括AI核心算法研发与L4级自动驾驶应用落地;

11月5日,小鹏汽车宣布将于2026年推出3款Robotaxi车型并开启试运营,高德成为其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双方将联合面向全球提供服务。

实际上,除了已明确完成融资或通过交易所备案即将IPO的企业,还有多家自动驾驶公司正在积极冲击资本市场,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图达通(Innovusion)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已正式获批;另一家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也在积极推进上市进程。

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全国就密集发布超71项相关政策,其中国家级文件数量显著增加。例如,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相继生效,为自动驾驶规模化商用构筑起法律与制度基础。

随着技术持续成熟与政策逐步开放,Robotaxi行业的市场空间持续释放,但激烈的竞争也让行业洗牌加速。

而赛道的火热与长期增长预期,也影响着自动驾驶行业的投资逻辑——资本更加偏爱倾向于向技术积累深厚、布局清晰的企业倾斜,同时也在观望行业规模化盈利的突破节点。

小马智行能否持续兑现技术价值,实现从“规模验证”到“盈利闭环”的跨越,让“前景”变为“钱景”,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